发布日期:2023-01-13 08:34:17作者:书画研究与创作工作委员会来源:本站
来源:北京画院
“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创于新”,孙震生老师正是身体力行践行这一标准,大胆创新,力图在作品之中将矿物色材料与自己精湛的技法结合到极致,匠心独运的经营画面,丰富观众的审美体验。
“笔墨当随时代”,笔墨不可死守陈法,一成不变,应该随时代步伐呈现新的风格特色。孙老师的不少创作都可以纳入主题创作的范围,他早早的跨过了这一关,在主题性创作中以真诚的画笔表现他所经历的真、善、美。这是一种发现生活和表现生活的能力,更是一种学术修养的沉淀方式。多年来,孙老师不断探索、笔耕不辍,佳作频出。
“高级的作品不能画成说明文,而是要画成诗,追求那种朦胧的、隐喻的、含蓄的的美。”孙老师始终追求造化之美、人性之美和绘画之美,主张创作中不能过分追求技法,而是要关注作品的内涵。
《慕士塔格之灵》创作年份2020
《莎莉的心事》创作年份2020
《时光海》创作年份2022
孙震生老师学生众多,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怀着一颗热爱艺术的赤子心报名北京画院。对于他们眼里的那份热爱与执着,孙老师看在眼里,积极鼓励,毫无保留的传授。孙老师告诉他们“坚持画下去,不放弃手中的画笔,梦想终会实现。”谆谆教导体现的是孙老师的师德与人品。王阳明说:知行合一。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只有实践中,不断修正自己在绘画上出现的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持续进步。
子曰:“有教无类。”孙老师量体裁衣、因材施教。针对每个学员的绘画基础制定教学方案,在学员们对于传统壁画和工笔画的临摹和掌握的基础上,由小及大,循循善诱,结合每个学生的绘画特点引导发展其各自的创作风格。“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孙老师不仅在学员们遇到瓶颈的时候施以援手,孜孜不倦的传授知识和经验,还会引导学员们自己寻找方法,培养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孙老师时常告诫学生们,绘画最要不得就是赶画,为了应酬,为了展览,逼迫自己在有限的时间内去完成。与其那样,不如安下心来静静的去创作。孙老师的教学宽严相济。他的课堂总是幽默风趣、氛围轻松,时常因为一个问题引发讨论,学习氛围高涨。对于学员们在创作过程中的困惑和疑问,孙老师总是耐心解答,引经据典,深入浅出,甚至亲自示范,解释说明。虽然孙老师平时与学员们打成一片,但在对待画作时确是半点也马虎不得。对学生的创作要求一贯严格,创作态度里不能有“凑合”“大概就这样吧”“差不多”这一说,必须精益求精,严格要求自己。
孙老师为人亲和,课余时间积极带大家看展览,中国美术馆,北京画院美术馆等地都遍布了孙老师和历届学员们的足迹,孙老师以最直观的方式,对着作品给学员们剖析每幅作品的深刻意义和值得学习吸取借鉴的地方。无论是大型工笔画展览还是各类壁画展览,孙老师与学员们几乎从未落下。
最后,想引用英国哲学家罗素的一句话“英雄是被英雄抱负激励一生的人。”做结语。孙老师的艺品、人品,如海上灯塔,指引并照亮着每一个热爱艺术的学生的心。
孙震生教学随笔
工笔画的铅笔稿其实是线性素描与白描的结合体。
它比线性素描要更严谨,尤其注意到勾线时笔的提按顿挫,线条的疏密组合以及每条线的宽度。它又不同于白描,在稿子上会有一些调子出现,这些调子和光影无关,而是表现的结构,也是你下一步分染时重点表现的地方。
所以想提高线描稿,要加强线性素描速写的写生、人体解剖研究另外还要多多临摹传统白描人物画,体会古人用线规律。
我们的每一张工笔画投入的时间、精力太大了,开始的将就,会在后期的绘制过程中带来各种不适和麻烦,甚至半途而废。所以大家一定要在开始讲究起来,而不能将就。
填色时,要注意留好“线”,注意线的“品格”与“精气神”,起笔、收笔、提按顿挫都要在填色时留心表现。
颜色要有薄有厚,要透气,局部露出底色。这就会使这块颜色丰富起来,引发观者联想。
高级的作品不能画成说明文,而是要画成诗,追求那种朦胧的、隐喻的、含蓄的美。
好的想法也要有最佳的表现手法,对画面的大局的控制,应该在动笔前就有所预判
好的作品就是构思出人意料,细想却又在情理之中,只是常人没有发现。
绘画最要不得的就是赶画,为了应酬、为了展览,逼迫自己在有限的时间里去完成。多大的本事,都不可能画出你想要的效果,那就放弃不参加好了,还是要安下心来,静静的去创作吧。
作为画家,最可怕的就是麻木,适应了每天的按部就班、周而复始一成不变的节奏,没有了激情没有了灵感。所以我们要有意识的去激活内心的那份波澜,让神经跳跃起来,在平淡的生活中去发现能引起我们创作欲望的火焰。
画家要融入生活,不要被生活所抛弃,一般人的生活那是活着,作为艺术家,生活必须是能提供给你创作资源的百宝箱。
人物画描绘的是别人的样貌、生活,其实表达的是画家自己的内心,也就是说每一幅作品都是画家当时自己的心境。纵观他的作品,便是一部回忆录。
微信
手机